2016-09-23 18:05:00

丙年常年期第廿六主日:天国的路上不能独行


天国的路上不能独行

主内的兄弟姊妹:

今天圣保禄宗徒劝勉我们说:「你要追求正义、虔敬、信德、爱德、坚忍和良善,要奋力打这场有关信仰的好仗,要争取永生」(读经二:弟前六11b-12a)。他还在《罗马书》和《迦拉达书》中两次引述哈巴谷先知的话向我们证实:「义人必因他的信德而生活」(哈二4;参阅:罗一17;迦三11)。因此,信德是我们的永生之道;我们必须依靠信德而生活,在信德中争取永生。

然而,我们又该如何从信德的观点理解主日福音呢?在主日福音中,我们看到拉匝禄,这个穷困的乞丐,死後被送到亚巴郎的怀抱里受安慰,享永福;但他生前做过什麽爱德善行吗?没有,什麽都没做。福音甚至也没说他有信德。他只是躺卧在富人家的大门前,指望得到富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饥。那麽,信德和善行只是富人的永生之道,而穷人则只因为贫穷就可获享永生了吗?难道穷人的贫穷本身就相等於富人的信德和善行?

我们读福音时,常会发出类似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其实很奇怪,都是缺乏了解福音背景所引起的问题。这个「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必须在初期教会的背景下理解,并从中汲取教训。这些第二代的基督信徒,也就是宗徒们的门徒,多数是中产阶级的人。他们是商人、教师、医生、技工、或者在城市中的军官。从他们的口中,上层社会的家庭才开始听到耶稣基督,而基督教会就这样从中层社会逐渐扩展到了上层社会。之後,某些上层社会虔诚的基督信徒意识到,天主的国不只是答覆人对来世永生的渴望;天主的国也敦促人在现世关注自己身边贫穷的人,关怀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人际间彼此关怀的互动下,基督教会也开始扩展到了社会低层。这情况反映在《宗徒大事录》所描述的基督徒理想的生活团体:「凡信了的人,常齐集一处,一切所有皆归公用」(宗二44);「在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因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卖了以後,都把卖得的价钱带来,放在宗徒们脚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宗四34-35)。有些富人不愿与穷人分享,就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参阅:宗五1-10);这也是比喻中的那位富翁所受的惩罚(参阅:路十六23-28)。

这种有信仰的人道价值观逐渐地成了基督徒的生活准则,他们不再局限於社会阶级,也超越了世仇的纠结。「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清楚说明了这种基督徒的新意识(参阅:路十25-37)。基督徒团体间的互爱关系甚至比自然家庭的纽带关系更为紧要:做耶稣基督的门徒必须「恼恨」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性命(参阅:路十四26)。基督徒也紧跟耶稣的态度,把人道价值放在宗教的规律之上,例如:在安息日治病(路十四1-6),接近税吏及罪人(路十五1-3)。对初期教会来说,若不接受罪人悔改,若不接近和关怀穷人,就无法完好地活出信仰,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空洞。这是初期教会所强调的重点。这就是理解「富翁与拉匝禄比喻」的信仰生活背景。

整个比喻虽然设定在永世的场景,但它却是为了现世的人,叫他们聆听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教训。穷人被富人忽略和忽视,为什麽呢?因为富人的世界与穷人的世界之间「隔着一个巨大的深渊」(路十六26)。在现世贫富不均和贫富不公的社会制度下,穷人与富人无法打成一片,无法互相分享世界上的利益和物资,就如比喻中所说的,连分享一点点凉水都不行。富人永远无法注意到穷人的存在,除非他们真正地忠於他们的信仰,用心聆听并回应梅瑟和先知们的呼吁。

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所要强调的其实不是穷人的得救,更不是富人的受罚。耶稣也不是为了安慰在穷苦中生活的人,或者要求富人快快拿出所有的钱财来分施给穷人。耶稣是在唤醒我们,要我们不忽视穷人,也不排斥富人,却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交流的桥梁,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注意到彼此的存在,重视彼此的尊严。若我们忠於信仰,我们就不能忽视世界上的不公和不义。若我们真正相信耶稣,我们就不能忽略我们当中所有需要帮助的邻人。相信耶稣和跟随耶稣绝非一种纯粹私人的行为,它总是具有团体的幅度。我们甚至可以正确地说,我们都必须藉着我们的信仰团体才能得救。我们是与他人一起得救的!

此外,我们也要努力缩短现世财富与天上财富之间的距离。现世的财富确实是天主的恩惠,而天上的财富则是天主恩宠的圆满实现。我们切不可舍本逐末,为了现世的财富而舍弃天上的财富,反而应当让现世的财富帮助我们更肯定、更有信心地走向天主。因此,耶稣教导我们每天都要向天主祈求:「父啊!我们的日用粮,求祢天天赐给我们」(路十一3)。天主不遗弃任何人;天主愿意人人都持有希望,不对现世失望,更不对永世绝望。耶稣教导我们要勇於宣扬天主的这一个仁慈的面容;祂的确喜欢仁爱胜过祭献。

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帮助我们回应福音的呼唤。亚毛斯先知在此警告我们不要沉迷於现世的财富,不要相信它给我们的虚假保障,不要以为可以依赖它而安身立命。太过舒适安逸的生活常会令我们自我封闭;太讲究生活舒适的人往往会孤立自己,不理会他人的死活。亚毛斯先知同样在唤醒我们:我们的得救与他人的得救休戚相关;如果我们只顾自己,却对他人漠不关心,我们必自趋丧亡。因此,让我们汲取教训,在天国的路上与他人同行,互相扶持,互相关怀。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