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2 18:39:00

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召唤与追随


召唤与追随

主内的弟兄姐妹:

圣诞期随着主受洗日的庆祝而告一段落,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年度常年期的第二主日。显而易见的,这个主日所选读的两篇经文都跟「天主的召唤」有直接的关系。首先,我们看到《旧约》时代的撒慕尔如何在睡梦中被天主召唤(读经一:撒上三3b-10,19),後来在天主的带领下成爲了以色列的先知、司祭和民长。而在《新约》的时代,洗者若翰的两个门徒(其中一位是安德肋)以及伯多禄透过与主相遇的高峰经验,成爲了耶稣的第一批门徒(若一35-42),加入祂宣讲天国的伟大使命。

藉由这些圣召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天主自古就不断地召叫人,与人互动往来。在我们的生活里,想必我们都曾经听过一些弟兄姊妹分享他们与主相遇、被天主召唤後不可逆转的见证与改变。由此可见,天主依然在不同的时空,在不同的场域里召唤着不同的人。对於天主的召唤,或许我们会感到好奇,也许也会问说:天主的召叫到底意味着什麽?在这纷扰喧闹的世代里,我们怎麽知道天主在召唤我们?祂又会以什麽方式召叫人?听到祂的召唤後又该作出什麽回应?这些都是在基督徒的生活里不得不省思的好问题。本主日的两个圣召故事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帮助我们实际的来看「蒙召、追随与回应」的过程与典范。

我们先来看看撒慕尔蒙召的例子。如同经文所描述的,天主选择在静谧的夜里三番四次地向在睡梦中的撒慕尔做出个人的召唤与邀请(撒上三3b-10)。年幼的撒慕尔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天主的召唤,前三次都以为是年老的司祭厄里在呼叫他。而年迈的厄里则是在上主第三次呼叫撒慕尔後才领略那是上主的召唤,於是便教导撒慕尔在下一次蒙召时做出以下的回应:「请上主发言,你的仆人在此静听」(撒上三9)。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心灵对天主圣言的开放与欢迎,知道天主愿意与它来往和沟通。终於,撒慕尔在第四次听到天主的召唤时作出了上述的答覆。而我们可以从故事後来的发展得知,上主与撒慕尔同在,「使他所说的一切话,没有一句落空。」(撒上三19)。这表示撒慕尔从第一次的回应後一直都在细心聆听天主的话语,并将天主的讯息忠实地传达给以色列子民,成为以民王国的一位开路先锋、受人敬重的「天主的人」(撒上九6)。

藉由撒慕尔蒙召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天主总是主动的召唤人,而且是以微妙且锲而不舍的方式来召唤人。其次,天主常用人的「感官」来引起人的注意,并藉此召唤人。显然地,天主是透过「听觉」来呼唤撒慕尔。再来,天主的召唤也许无法立即被辨识,但它是个「不断开展的过程」。年幼的撒慕尔一开始无法认出天主的召叫,但在过程中藉由厄里的提点,最终回应了上主。这也说明了在回应上主的召唤时,天主会派遣一些有经验的「传话者」或「神师」给与协助,帮助分辨。这几点都是我们在辨识与回应上主的呼唤时可以参照的依据。

今天福音中所记载的门徒蒙召故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的地方。首先,我们看到耶稣「走过」洗者若翰和他的两位门徒的身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表示耶稣先以「视觉」唤起门徒的关注,後来藉由「旷野里的传话者」洗者若翰的「口语」见证(指出耶稣就是「天主的羔羊」,参阅若一36),门徒们在「听到」师傅的见证後便开启了追寻耶稣、回应召唤的旅程。与耶稣主动召叫撒慕尔的经验相比,洗者若翰的两个门徒的蒙召经验可说是一种「被动的主动」,也就是说,他们先被耶稣所吸引,之後再主动的展开追寻之旅。

当耶稣看到包含安德肋在内的两个门徒跟随祂时,祂转过身来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找什麽?」。这是耶稣在若望福音里所说的第一句话,一个所有愿意跟随祂的人都必须认真回答的信仰问题。换句话说,耶稣透过这个提问要门徒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愿意跟随祂到底隐含着哪些「期待和需求」。也许有的人跟随耶稣是为了满足理智上的好奇、也许是为了寻求出路、获得安慰、或是为得到一个奇迹。我们也可以反问自己:跟随耶稣,我们到底在寻找一些什麽?

有意思的是,那两位门徒没有正面回答耶稣的问题,反而以另一个问题来回应:「辣彼!──意即师父──你住在那里?」(若一38)这是若望福音的独特安排,有它神学上的特殊涵意。圣史若望使用了希腊文的meno, 也就是「居住」和「存留」来突显「天主圣三之间『你在我内、我在你内』的持久、恒常的共融关系」。换句话说,福音作者藉由门徒询问耶稣「住在哪里」的问题,间接地替两位门徒回答了耶稣的第一个问题:他们愿意寻求并加入这个存留在圣三共融内的爱的关系。耶稣听到门徒的这个询问後,也没有直接的做出回答,祂反而向他们做出了一个邀请,要他们「来看看」。藉由耶稣的这个举动,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信仰的追寻与生命的归属并不光只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就能满足和解决的;换句话说,光有「理智上的知」而缺乏「用生命的体会」在信仰上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与深度。因此,耶稣邀请门徒们「来看看」就是要他们怀着信任,以整个生命进入一个天人之间「相互寓居」、「彼此连结」的亲密关系里。

面对耶稣的邀请,门徒必须做出一个关键性的决定:他们或是停留在原处观望,或是进入耶稣生命的居所。对於生命中的这个第二次召唤,两位门徒选择了放下他们原先的师傅(洗者若翰),服从了天主圣言,跟随了天主的羔羊。由此可见,为回应耶稣的邀请,我们必须与过去的依恋和习惯做个了断,如此才能有内在的自由积极的跟随祂、活出被召的新生命。如同福音所记载的,门徒们後来去了、看了、也住下了,那时大约是「第十时辰」。(若一39)按照圣经学者的意见,「第十时辰」可以被解释为「十全十美」,也就是门徒与耶稣的相遇使得他们的生命变得完美而成全;另一解释指的是那是门徒们生命中一辈子忘不了、不可逆转的关键时刻。就在那个时间点,他们实际地回应了耶稣,他们与生命的本源相遇,他们让自己存留在一个爱的亲密关系里。

福音的最後,我们看到安德肋在经历了这个与主相遇的高峰经验後,生命起了很大的转化。在爱的感召和推动下,他不愿意自己独享这份与主连结的爱的关系,他不得不将这生命的美好经验分享出去。於是,他邀请自己的弟兄伯多禄来到耶稣跟前,让他亲自体验与主同在的美好。伯多禄因着安德肋的分享和见证,得以跟耶稣相遇,并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与使命(若一42)。此外,透过安德肋对耶稣的称谓,我们可以看到在回应圣召的过程里,他逐步地加深对主耶稣的认识:那位原本吸引他的「拉比」(师傅)如今已成为他生命中的「默西亚」(基督)!藉由安德肋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到:我们的蒙召是为了与人分享从天主而来的美好恩赐,藉由传递和见证则会加深我们自己与他人跟耶稣的密切关系。

藉由今天的两篇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天主是不断与人来往的「爱的邀请者」,祂以不同的方式召唤不同的人,邀请人放下一切束缚,进到祂生命的寓所,与祂建立一个恒常共融的亲密关系。无论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幼童或渔夫、视觉或听觉,天主总给人机会与祂相遇,也允许自己被人找到、更愿意已经找到祂的人把那份爱传递出去。

我们可以反思以下的问题:

1. 在我此刻的生命里,我是否正在「寻找」什麽?天主如果邀请我进到祂「生命的住所」看一看,我是否愿意放下自我的依恋,与祂同行,与祂建立一个「相互寓居」、「彼此连结」的亲密关系?

2. 安德肋首先把自己的弟兄带到耶稣跟前,促成他跟耶稣的相遇。我会首先邀请谁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

让我们祈求天主赐与我们敏锐之恩,勇於回应祂爱的召叫,更祈愿我们在领受了与祂同在的美好後,努力成为爱的传递者,邀请更多的人看到、听到、碰到这生命的本源,以真实的身份活出新的生命。阿们。

 

~ 谢诗祥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